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10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旅游景观意象评价——周庄与乌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永博  沙润  杨燕  卢晓旭  侯兵 《地理研究》2011,30(2):359-371
通过对旅游景观意象评价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的旅游景观意象评价方法.首先对旅游评价研究和旅游景观意象理论进行了回顾,以功能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对旅游景观意象进行划分,进而对291名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自下而上生成了旅游景观意象评价指标及权重,线性评价的结果显示周庄(古镇景区)...  相似文献   
22.
贺艳华  周国华  唐凯 《地理研究》2011,30(10):1795-1804
利用湖南益阳市2008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益阳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益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征明显,呈现出"平湖—丘岗—山地"地域梯度、"中心—外围"城乡梯度、道路两侧轴带梯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等人为活动因...  相似文献   
23.
1977~2008年延吉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延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年、1986年1:5万地形图,1992年、2001年TM影像,2008年ALOS影像等5期多源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GIS技术,选取城市景观构成、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分形维数、景观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进行分析,揭示延吉市近31 a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  相似文献   
24.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2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岭南疍民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疍家艇、船屋、窝棚及水栏、砖木房、钢筋水泥楼房等疍民居住建筑文化景观,指出其聚落特征经历了单一艇停泊、疍家艇集中停泊、岸边窝棚区、水栏区到岸上渔民新村的变化过程;在居住的地理环境方面,疍民的居住空间经历了从水上、岛屿、浅滩到陆地的变化过程;在聚居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26.
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85-88,102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相似文献   
27.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景观尺度,基于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使用巢式分析法研究了1975-2007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包括景观格局、景观过程,讨论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最近30多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外围圈层各类景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林地、水域分别净增899.56 hm2、7.06 hm2,疏林/灌丛、草地分别减少440.52 hm2、970.60 hm2,耕地已全部实现退耕;而同期外围2个圈层的林地却分别减少9 012.23 hm2、25 975.28 hm2,水域减少16.89 hm2、0.83 hm2,建设用地增加376.58 hm2、1 340.35 hm2.草地增加4 883.18 hm2、56 462.11 hm2.在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破碎化程度最低,而多样性程度最高,但在类型水平上,保护区2007年的林地却仍然比1975年破碎.2.各种宏观政策,包括保护政策、旅游发展及其所引发的人类活动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过程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冰雪/裸岩、水域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针对景观变化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8.
应用IHS和小波变换结合的融合算法时,小波基的选取是影响融合图像质量的关键,而且包含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融合质量对小波基的响应特征有待深入探讨。该文以SPOT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大量高、低密度建筑城市景观影像样本,用信息量、平均梯度和偏差指数3个指标定量评价融合质量,分析不同小波簇下两类融合图像之间的质量差异。研究表明:融合质量与影像所含地物特征密切相关;相对于其它小波簇,rbioNr.Nd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两类融合图像在各小波簇上的波动性差异明显,并呈分段特征;根据质量需求和具体景观特征影像,可以在分解层数固定的情况下选取最佳小波基,以获取高质量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29.
通过铜陵地区已知矿集区和覆盖区多金属态测量,不仅确定了深穿透测量在矿集区的有效指示作用,同时,根据不同景观区、不同金属态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指出了覆盖区具指示意义的元素金属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寻找隐伏矿床提出了新的化探方法。  相似文献   
30.
A second‐generation, source‐to‐sink cellular automaton‐based model presented here captures and quantifies many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by varying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rameters. The role of sediment supply,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ogether defined as sediment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 over long time scales is quantified from model simulations. Seven dune‐field patterns can be classified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varying the sediment suppl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hat control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dune interactions, the sediment avail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dune‐field patterns. This model allows predict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range of sediment supply and wind strength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dune‐field patterns seen in the real world. A new clustered dune‐field pattern is identified from model results and used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imposed dunes. Bedforms are hypothesized to cluster together, simultaneously forming two spatial scales of bedforms without first developing a large basal dune with small superimposed dunes. Manipula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produces evolving dune field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sediment supply. Trends of spacing and crest length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variability as the dune field matures. This simple model is a valuable tool which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dominant control of aeolian sediment stat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